經過去年整年至今的缺工缺料,和進口料件因航運成本受疫情及塞港影響,所引發的營建成本暴漲,預售新案開價,被墊到史無前例的新高。這個,老生常談、見怪不怪了,相信有在關注房市讀者心裡都知道,「有哪次不漲的!房價要漲什麼都可以是理由!」不過去年至今漲勢之猛,真的漲到連開發商自己都覺得「有點剉」,但是價格始終要開出來給市場做一個買賣談價的基準,公司按土地取得成本,加現在台北SRC結構每坪營建成本至少30出頭萬起跳,最後加個兩成開發利潤,套用過去營建業公式算下來,每坪賣價隨便都得破百萬起跳,因為公式算出來的,開價這麼貴也真的是反映土地跟營建成本,所以得證,目前的價格「合理」。
對這套業內流傳下來大家拿來估算開價的公式來說,數學加減乘除的結果,自然是「合理」;但對照購屋民眾所得增長幅度來說,其實建商和銷售業者也知道,現階段這樣價錢拋出去,把房市買氣嚇到縮起來,其實也很合理。
不過這篇,主要談的不是這種買賣雙方價格認知的落差,反正想買房子的你不管什麼時間都會覺得房價高到不合理,差別也只是「有點不合理」跟「非常不合理」。想談的是在這種價格短時間、高強度拉開的劇烈落差下,到底該不該追高進場?會不會現在不買以後更貴、更買不起?
先說我的看法:不要勉強追高,就算以後也許會更貴,但更快來到的搞不好是一小段調整期,幅度因縣市和地段而異。
房市畢竟不是快閃快出還有外資、法人、主力在翻雲覆雨的股市,比較沒有「別人恐懼時你該貪婪,別人貪婪時你該戒慎恐懼」這種套路,房市的價格浮動期遠比股市慢且長,等趨勢出來了,都還來得及進跟來得及跑,整個2022下半年的市場趨勢是什麼?兩個字:「觀望」。
最近,交易量跌到去年同期三分之一了,當想買房子的都在觀望了,連建商代銷也都作好心理準備,至少至少…「等選舉完看看有沒有機會回溫,屆時再說」了,你現在傻傻地抱著錢、揹著債衝進去幹嘛?
看數字,影響造價的營造工程物價指數已經連跌3個月了;看銷況,去年底賣到今年不少才拆接待中心要蓋的預售案,剩四五成沒賣完要等成屋在賣的,也所在多有;中古屋才剛開始有一點點鬆動,928又爆新量的預售市場一開始也沒打算讓價。既然如此,認真建議,10月11月,大家就先「觀望」唄,不如規劃解封出國玩一波才是正辦!
轉載出處:Yahoo!房地產